牲了很多,放弃了仕途。对男人来说只有爱情的生活必然是无聊的。一年之后,伏龙斯基冷静理性了,感情趋于平淡,他需要事业,需要融入原先的社交圈子,为此,他考虑让爱情转为婚姻,并给出生的女孩合法名分,但安娜还痴迷爱情,不考虑结婚,只要伏龙斯基天天如热恋般的守候缠绵,矛盾不可避免地在两人之间产生。回到彼得堡后,上流社会接纳了伏龙斯基,但拒绝了安娜,以往的亲朋好友都不愿见她,并恶语相加侮辱她,可怜的安娜职能呆在家里,陷入了巨大的孤独和痛苦中。由于伏龙斯基忙于社会活动经常晚归,以及他对安娜冷淡的态度,让安娜在家不断猜疑,认为伏龙斯基不再爱他,另择新欢了,以至于两人天天吵架,痛苦逾甚。最终,安娜带着对儿子的愧疚,对伏龙斯基的怨恨报复以及自怨自艾的心情躺到了列车下,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在这个悲剧故事中,根本的错误当然要归因于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大多数没有感情基础、年龄悬殊的结合都是不幸福的。男人可以娶妾或再找相好,而女人由于有贞节制度和不合理的离婚制度受害尤深。认命了只是不幸而不会发生悲剧,不认命的安娜不愿采取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情人制度(偷偷摸摸只做不宣扬),公然挑战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与伏龙斯基明目张胆地大搞婚外情并生孩子,必然会受到群起而攻之,他们的爱情最终在各方压力下破灭。
对安娜,本人虽然同情她追求爱情的权利,但不赞成她用这种非法不道德的方式,尽管是迫不得已的,她如果真勇敢,在当初姑妈出嫁她时就应该反抗。结婚后享受着丈夫上流社会的物质和荣誉,却做出背叛的事情,置丈夫和儿子于耻辱之中,文中多次描述安娜有愧疚之心,但爱情战胜了理智和责任,她这种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朱熹讲的“去人欲存天理”还是有道理的。
对伏龙斯基,我虽然肯定他对爱情的真诚投入,肯定他英俊潇洒、勇敢有担当,但还是要批评他这种为了爱情不惜破坏别人婚姻的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不过他的知错自责和补救的态度和行为(奸情发现后开枪自杀抵罪和安娜死后心灰意冷奔赴战场献身)还是可以获得了部分原谅,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做的。
对于安娜的丈夫——内阁部长卡列宁,我对他是既同情也批评。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一个部级高官老婆竟然跟人跑了,戴了绿帽子遭受了莫大的耻辱。批评他咎由自取,一心想当官,忽视娇妻的感情生活以至红杏出墙。不珍惜漂亮迷人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