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读后感2018-12-04李天扬老师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妈妈,我们的关系让我想起了珍珠是怎么长成的。人们只是看到珍珠是光鲜美丽的珍宝,但是从来没人意识到到它们其实生于痛苦——它们成长的环境很艰苦,但被牡蛎紧紧地包裹着,是牡蛎让珍珠保全了自己。”这是美国作家莉丝·默里的自传体小说《风雨哈佛路》中目录介绍中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珍珠是美丽的,但是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它们是经过磨砺以后才变得如此美丽的,正如书中的主人公莉丝叙述自己的成长、成才过程一样……
  
  莉丝的母亲,13岁时就开始染上毒瘾,而染上毒瘾也是由于母亲的家庭导致的,因为家庭暴力让她母亲13岁就离开家庭四处流浪。青春期时,就寄宿在朋友那里,通过卖淫或者做点零活来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的毒瘾。后来遇上了同样有着家庭暴力的父亲,而且父亲的父母(爷爷奶奶)也离异了,父亲从此离开了这个家,而那时的他仅有16岁。由此可见,家庭这所特殊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犹如“洁净、肥沃的土地对于庄稼的生长一样重要”。在母亲22岁、父亲34岁时,他们相爱了。原本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都抱有不同的理想;但他们相遇后,“同病相怜”的经历就彻底让他们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吸毒、贩毒、诈骗、制造假药坑人,一次又一次的被铺,又一次又一次的被释放了出来……
  
  “我”出生时,母亲也是身染毒瘾,我也被感染了少量毒瘾,而父亲却在服刑期间,庆幸的是“我”没有先天缺陷。在后来的几年里,我们一家过着相对稳定和美好的生活,因为母亲得到了工作奖励。“我”三岁时,父亲出狱了,奇怪的是母亲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出狱而变得勤勉,相反她变得懒散了,很少做家务活,更不会太多地关心孩子们,而幼小的“我”却发现父母有一些奇怪的“共同爱好”,而他们的“共同爱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买下了“祸根”“毒根”——有其母必有其女!
  
  等到“我”5岁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的救济金,也就是现在说的“低保金”。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救济金发放的日子,也是全家最高兴的日子,“至少这些救济金能保证我父母每个月有24小时的欢乐时间”。可父母还是拿着救济金去买可卡因、大麻等毒品,“我”除了忍受饥饿之外,还要承受来自姐姐丽莎的欺负:在“我”的头上放屁,把口香糖揉在“我”的头发里……偶尔我们也到旧货市场去淘宝,玩具、衣物、家私等,那是“我”感到最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