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清华大学的游泳必修课可以视为是给“旱鸭子”们开小灶,也可以理解成“这里不欢迎‘旱鸭子’”。事实上,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不少知名高校已将游泳列为必修内容,不知这会对中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继续往高校输送“旱鸭子”,还是将“这里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旱鸭子’”作为全新培养目标?
游泳挂钩毕业,倒逼智体平衡
王腾飞
将游泳与毕业证书相挂钩,清华大学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早已将游泳纳入必修课程,甚至成为入学的门槛。然而清华大学的这一证实,却迅速升温,成为新闻头条,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有的网友称赞学校的良苦用心,学好游泳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性命的同时能拯救他人的生命,并且游泳的锻炼效果比较好,有助于提升耐力,且在水中运动,引起关节肌肉的损伤比较小。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规定太奇葩,强制游泳是学校“用力过猛”,“手伸得过长”,不能因一个游泳否定学术合格的学生的毕业资格。
其实游泳是清华大学90年前的老校规,清华重拾老校规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清华这个第一学府的密切关注,更暴露出了人们“重学术,轻体育”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深蒂固。
一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创造一切条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办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旨在让孩子全身心的扑在文化科目的学习上,并且很多学校关注的是考试分数,关注的是其他学业的成绩,对于体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怕“影响学习”,随着教育部门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的总成绩,体育测试已经成为家长和考生的“心病”,宁愿终日琢磨跑关系作弊,也不肯将文化课的时间匀出一些用于体育锻炼。
清华大学此举旨在培养学生体魄,提升自救能力,避免再次发生高材生溺亡的悲剧,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但对于特殊情况者应尊重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学习意愿,不必要以一个运动项目,做出单一的要求,根据学生特长灵活开展多种体育课程,因此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要纠正以往“得文化课者得天下”的错误理念,做到智、体一碗水端平,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象牙塔,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会游泳方毕业”启示中国深层教育
李楠
不会游泳,即使你是清华的佼佼学子,很可能也会为此毕不了业。其实在笔者看来,饱受当年应试教育体质的种种重压之后,对这种将体育与毕业相关联的新规定持拍手称赞的态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表现出的不是欠缺考评的制度,相反,恰恰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