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2】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原先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五中全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把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但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要通过体制创新把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创新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占领国际前沿,在产业发展、民生根本方面为后几十年发展做好准备和储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体制创新主要是建立、理顺创新体制,保持创新不竭的动力,主要在于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此外,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打通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创新成果转移和共享通道,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创新成果。
笔者以为,在中国目前以赶超为基本特征的创新必须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资金牵引,以市场竞争倒逼,以政策和机制为保障下进行。科学规划和政府资金的指导和牵引可以快速地引导创新发展在急需和战略方向上发展。市场竞争的倒逼能让社会资金补充和完善创新的发展方向、甄选创新成果。合理的政策和机制能最大限度鼓励创新发展,补充市场机制无法涉及的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
创新和协调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所在,它们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经济转型都依赖于此,尤其创新更是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政策、教育、社会观念、资金各个方面的努力,能在“十三五”规划下,初步形成创新的长效激励保障机制,那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大成就。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了澎湃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