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自主招生仅是腐败的出口根源不在这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出现问题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在人大紧急叫停自主招生后,教育部27日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以“六项严禁”规范自主招生的权力边界。
然而,一纸禁令能否遏止招生腐败?高校招生如何摆脱腐败纠结?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权力不受监督成为自主招生腐败温床
今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接受组织调查。此后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暂停自主选拔录取招生。
“招生领域是教育腐败的高发地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在以往中国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教育部门给了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却没有推动高校治理结构的调整,高校内部依旧实行行政治校,行政权力可干预招生过程,一些高校的行政领导没有履行改革责任,却把自主招生作为高校的“办学资源”,以此谋求利益。
当前,我国高校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学校内部行政、教育、学术权力不分,行政权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
有资料显示,中纪委曾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自2008年以来,北京市查处高校腐败案发数上升一倍,近一半案件涉及招生、人事问题。
“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大背景下,自主招生腐败本质是权力寻租。”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虽然总量不大,但对教育公平产生巨大伤害,破坏了自主招生的公信力。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各地都在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把教师评价、社会实践表现、道德素养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认为,考生评价标准单一、不清晰,也是招生腐败得以滋生的重要土壤。从实践层面看,高考侧重考察知识,自主招生侧重学科竞赛,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标准,很容易引发争议。
“自主招生只有更公开、更透明,才能更公平、更公正。”殷飞说,教育部门出台更为严格的制度,规范自主招生行为,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但要彻底杜绝自主招生腐败,还必须进一步推进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公开,包括财务信息、计划信息和考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