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化管理激活低层和边缘活力

员工管理2018-10-16王新老师

  有人仿照风起于青蘋之末,续句为浪成于微澜之间,要表达的都是在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往往只是局部、低层、边缘的微小变化却能引起一场大风大浪。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自组织化管理可能之于组织整体系统的影响,也是恰当的。

  自组织管理目前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在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时,需要组织不断保持创新活力,以适应变化、动态成长。这时候,依赖 一个脑袋的思考和控制是玩不转的,而自组织形态所具备的内在特征正符合企业的需求。

  自组织的特征之一即,引起自组织的变化来自于低层、局部和边缘。由于分布式控制,组织的变化不是源于中心和上层,而是起始于小环节、小变量、低层级单元以及主体结构的边缘。而且,局部小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组织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化。

  在传统企业组织里实施自组织化,也要创设相应的条件,比如企业变科层管理为平台化、变中央控制为分布式控制等,为可能的突破性变化、颠覆式创新创设条件。

分布式创新,边缘处突破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范围、效率和以往相比,不知扩大和提升了多少倍,社会、产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颠覆性创新呈爆炸状出现和扩散。这为企业带来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

  目前,许多技术领域的演进方向是不确定的。比如清洁型再生能源,未来的主流是高效太阳能,还是核(聚变)能,抑或从海水中提取的氢能?等等。现在显然无法完全看清楚。

  市场同样不确定,需求变化莫测,不可把握。这是由于:一方面新生代消费者文化程度较高,信息来源丰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自主程度以及变化速度都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另外一方面,蜂拥而来的创新,也在不断激发、创造新的需求。

  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面对混沌的竞争格局以及被瞬间颠覆的风险,企业只能通过内部变革,即变革组织形式和组织状态以及管理模式,使组织自组织化,即具备自组织的属性和机制,使企业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激发所有活力和可能的积极变量,实现动态性成长。

  自组织化,既是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新的战略方向,也是组织变革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策略:

  分布式创新,小部队试错。既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路径分岔、多向,那就不能完全依赖组织的一个大脑来思考。企业必须搭建一个创新平台,使所有人都能在上面自主选择创新方向、确定项目、组合人员、整合资源,以小团队、小组的形式探索试错,寻找突破的方向和路径。这样做,有点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味道,对冲了企业内部的创新风险,以弹性与灵活性应对不确定性。同时,这种分布式创新,可以将分散于组织内部及外部的智慧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组织具备开放、流动、弹性的无边界特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