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城市管理的改革决不能单向度推进,而应该是综合实施的过程。不仅要看到政策实施的正向效果,也要考虑其反向效果。
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巴士公交二、三公司的48路、49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新闻晨报》6月27日)
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免费公交卡,一向被视为城市敬老的重要举措,广受“白发族”的欢迎。不过,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公交也显得日渐逼仄、拥挤,老年人与其他人在公交工具上的“让座”冲突,也时有发生。而每次风波,往往会走向泛道德化讨论,不是弥合而是加剧了社会群体间的撕裂感。
此前不乏有人呼吁老年人“错峰出行”,把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让给年轻人。遗憾的是,这种停留于道德化的倡议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既然是政策性因素导致公交资源局部紧张,那么,缓解之道还是要从政策入手。老年人之所以扎堆乘车,尽管有刚性需求,但是免费乘车是一个重要推手。因此,有必要调整政策设计,促使老年人理性出行。事实上,不止一个地方有类似考量,只是囿于强大的道德及舆论压力,不敢率先施行。
上海市敢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光是有勇气,恐怕主要是有底气。这底气就来自强大的配套措施,即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据披露,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老人按年龄分为五档享受包括交通等方面的津贴,从75元到600元不等,钱直接打入具有银行卡功能的“上海市敬老卡”中。基于此,才宣布停止“敬老卡”免费乘车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此番不是单纯取消政策优惠,而是将优惠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真金白银的“直补”,既消除了老年群体的被剥夺感,又能帮助老年人结合个人情况理性出行。这样的制度互补,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一者,老年人不会心生怨怼,既得利益没有明显受损,部分出行艰难或出行意愿不强的老人,还因此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再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情况也确实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