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能合理建设非物质激励的企业文化
有一次,我与一名提出辞职的骨干员工面谈,问他辞职原因,他很沮丧地告诉我,自己在部门工作两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得到部门领导一次表扬和肯定,感到非常压抑。这件事令我震惊和深思。然而,企业仅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重视非物质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只有营建起重视非物质激励的企业文化,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说到企业文化的营建和完善,就不能脱离人性需求的现实和本土文化的作用,就要研究员工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中华文化也具有独特性,尤以儒家文化的积淀和影响最深,如渴望成功、看重面子、追求公平、道德优先等。所以,考虑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企业文化中应该融入传统文化中体现人们精神追求的元素。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仁者爱人,仁爱应该是出于管理者爱的天性,达到成己、成物之德。如果我们缺少仁爱的信念,就无法真正体会服务的真正涵义,也就不可能真心尽力地去做好服务,只能停留在喊喊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上罢了;同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只是冷冰冰的上下级关系,员工迫于无奈尊敬领导,却感受不到领导的真诚关怀,员工的角色工具化了。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员工没有归属和被尊重的感觉,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跳槽。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可见,倡导仁爱,管理者和员工都要重视修己以安人,打造以仁爱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员工在企业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润泽,这才是真正的符合现实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哲学。我们的祖先早于西方两千多年就提出了相似观念,西方超过我们的,不是管理哲学,而是管理科学,即所谓的术。任何管理哲学皆是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核心,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解决核心的问题。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修己是重中之重,否则,非物质激励就不能真正长效化、有效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多数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作为管理者,修身就是正人先正己,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员工对领导者有天然的道德要求,认为领导者应该是具有良好道德境界的人,否则,表面上员工尊敬领导,背地里员工可能相当不屑,上下级之间无法形成良性感应,这样的领导所施行的非物质激励其成效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