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如何实现“游中学”

教育动态2018-07-01李天扬老师

这个暑期,总会在机场看到成群结队、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他们背着大书包,拉着各自的行李箱,除了稍显稚嫩的外表,与周围办理登机手续的乘客并无不同。7月初,中小学暑期研学旅行就已拉开序幕,飞机、火车或大巴上经常能看到中小学研学团的身影。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参加学生范围涵括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要求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了解民俗、体验人文,被称为“在路上的课堂”。而这个课堂如何设计好,达成“游中学、学中游”的目标,对于中小学校长尤其是小学校长来说并非易事。

守护好安全这根生命线

实际上,研学旅行在城市中小学中并不算新兴活动。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组织自愿参加的学生或学生家庭开展研学或夏令营活动。但在《意见》出台前,研学旅行或研学夏令营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风险较大、保障措施缺乏的隐患,学校开展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意见》出台后,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校必选动作,旅行社等社会力量也相继涌入。

安全保障问题是学校组织研学旅行“迈不开腿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人数众多且时间跨度较长的情况下,户外活动中学生安全问题成了校长的“紧箍咒”。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自2013年就开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主要是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去潍坊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并在那里生活一周。而今年暑期,学校还组织了海外团队去英美等国友好校开展研学活动。不管是近距离国内研学还是远距离国外研学,安全问题一直是校长高峰绷在脑中的一根弦。

“我们春季一开学即着手安排,与友好校协调,做好整套方案和预案,委托有旅行资质的公司签订协议。学校校长带队,全体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参加,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做到有备无患。”高峰认为,安全保障需要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做好行动流程,预控每个安全细节。“组织一定要以学校为主,合作公司用的是资质和合法性,不能一推了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