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教育动态2018-12-09李天扬老师

7日,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刚结束,“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车辆与时代变迁”“用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等各地高考作文题立刻受到关注,引发热议。高考恢复40年里,内容不断丰富的作文题目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也悄然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每年高考,“打头阵”的语文考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作文题目。社交网络上,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当年的作文题目,回忆自己高考那年的拼搏。高考考题不断变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1977年刚恢复高考,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纸笔。10年的艰辛、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当年的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等高考作文题,充满力量和希望,也不乏对过往的反思与警醒。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对此深有感触。1978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高考就像我生命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光,追寻更多知识、更好的出路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他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介绍,1977年刚恢复高考,高考作文与政治联系很紧密,结合时代状况,考试题目相对简单。到80年代初就具有一些弹性和灵活性。多年来,出题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发挥出更好水平,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让考生探讨社会问题和生活哲学等。考题不仅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容,伦理和文化价值上也有讨论空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那些最初的作文题目似乎过于“严肃”“正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更偏重社会议题,出题方式也更多样化。看图作文、改写短文等新高考作文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股“清流”。无论是80年代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作文题目,例如《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树木·森林·气候》,还是90年代《带刺的玫瑰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鲜活生动的题目,都展示了高考顺应时代变化的特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