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利(中)给读者签名
5月午后的单向街书店弥漫着温和宁静的氛围。室内坐满了《辛德勒名单》的书迷、影迷和前来购书的读者,托马斯·基尼利坐在靠窗位置,富态的身体窝在藤条椅里。
他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出版了超过30部小说、戏剧和非虚构文学作品。1982年,基尼利凭借小说《辛德勒的方舟》获得曼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澳大利亚作家。
早在1978年,基尼利就作为澳大利亚政府澳中理事会奠基人之一访问过中国。时隔多年,“澳大利亚文化周”来临之际,他作为成员再次来华。基尼利说,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中国更加多元开放,充满活力了。
他刚为读者签了《辛德勒名单》,此刻正笑容满面地同纪录片导演吴琦谈话,接下来他们将有一场对话,主题是“找寻辛德勒的名单:小说与电影背后的历史”。
从一只坏掉的皮箱说起
要不是那只坏掉的皮箱,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也就没有被奉为经典的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更不会有对战争、历史、人性、欲望等一系列围绕这部小说和影片展开的讨论。
那还是在1980年,基尼利发现箱子坏了,便去了加利福尼亚比弗利山庄的一家箱包店购买新皮箱。付钱时信用卡却出了问题,他只好托人帮忙查询原因,自己就留在店里和店主利奥波德·普费弗伯格聊天,打发无聊时光。
那时,基尼利一部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小说《吉米·布兰克史密斯之歌》(TheChantofJimmieBlacksmith)被改编成了电影,他也随着剧组在美国参加电影节。聊天的过程中,普费弗伯格发现站在面前的竟是作家和编剧,立刻兴奋起来,询问基尼利有没有兴趣听听自己的故事,接着带他参观了一间屋子,里面放了许多历史材料。在这些材料中,基尼利第一次看到了“辛德勒的名单”,普费弗伯格和他妻子的名字也赫然在列。作为二战时期幸存下来的波兰裔犹太人,普费弗伯格认为这是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很久以前,他就希望作家可以把那段历史写下来,可一直没能如愿。
这很快引起基尼利的兴趣,一时间很多问题涌向他:辛德勒为什么要救这些犹太人?他的动机是什么?坚持的力量是什么?普费弗伯格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要求记录这段历史?甚至在辛德勒去世很多年后,这个愿望也始终没有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