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辅导员零距离工作消除大学生思政距离感

教育动态2018-12-15王华老师

■聚焦高校思政教育

北京高校拥有一支由5125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达1∶142,大幅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

“在加大学生辅导员配置比例的同时,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扎实推进立德铸魂、结构优化、专业提升、职业发展和文化聚力等五大工程,支持大学生辅导员以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助力大学生成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说,“学生们在哪儿,辅导员的工作就在哪儿,高校学生辅导员让大学思政课超越了课堂的束缚,融入更多大学生的生活。”

时空零距离:“全时在线”不留死角

首都师范大学生科院学生辅导员王洵的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多个学生好友。在这里,学生们习惯称呼她“洵女神”。遇到什么事,先找“洵女神”聊聊,已经成为学生之间中肯的建议。

“在学校里,学生们更希望跟我面谈,谈话室、操场边、去食堂的路上……都是我的‘教室’。”王洵说,“回到家,微信朋友圈就成了我与学生保持联系的第二时空,我会在朋友圈里和学生们分享我的生活,学生们也愿意在这里对我敞开心扉。”

近年来,北京市教工委一方面鼓励督导员深入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引导广大辅导员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工作,力求实现工作“全时在线”。

一批辅导员在线服务项目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品牌。首都师范大学的“活力调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ihome”社区,已经成为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高活跃度地带。北京林业大学实施“微辅导”工程,更是将辅导员通过微信与学生密切互动,纳入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主渠道。

理论零距离:把马克思主义落小落细落实

在北京大学的思政课堂上,学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马克思是一个欧洲人,当今这个时代距离马克思主义提出已经过了150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指导中国的实践吗?”

学生辅导员贾润东说:“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非常自然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脉络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有清晰的认知。”

加强大学辅导员理论素养,正是北京高校学生辅导员“铸魂工程”着力点。2013年,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9所高校设立市级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目前全市97.8%以上辅导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上岗或专题培训。同时,北京市实施“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辅导员实践学习计划”,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并选派优秀辅导员赴井冈山、延安、昆山等地学习实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