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3日至4月20日举行的广东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举办的国家安全教育展上,记者发现,随着网络情报窃密活动日益复杂,互联网已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实施策反窃密的主要渠道,其中不乏90后被收买的案例。
2012年,广东某校专科生徐某考入该省一重点大学,因父母都在农村,家境不太宽裕,于是他在QQ群里发了求助帖“寻求学费资助2000元”。不久,一网名为“MissQ”的人回帖,询问其姓名、手机号、就读院校和专业,然后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徐某喜出望外,把银行卡号告诉对方,第二天,徐某就收到2000元汇款。徐某当时知道的是,“MissQ”是“一家境外投资咨询公司的研究员”,需要为客户“搜集解放军部队装备采购方面的期刊资料”,希望徐某协助搜集,作为资助学费的回报。徐某痛快地答应了,但没能在学校的图书馆找到相关资料,而“MissQ”也未强求。
同年5月,徐某主动联系“MissQ”,对方向他提供了一份“田野调研员”的兼职,月薪2000元。徐某所在的广东某大城市有一个军港码头和一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他的“调研”工作就是到军港拍摄军事设施和军舰,到船厂观察、记录在造在修船舰的情况,并将有船舰方位标识的电子地图做成文档,提供给“MissQ”。双方约定的传送方法是:通过手机短信约好时间,由徐某把加密文档上传至网络硬盘,“MissQ”立即从境外登录下载。2013年5月,徐某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
在求职多次遭拒、心灰意冷之际,广西南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小何收到了一名在“附近的人”的微信好友申请。小何加对方为好友后,对方自称是一家网站的军事女编辑。
军事爱好者小何很感兴趣,他告诉女编辑,他就是部队家属,知道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对方开始每天都和小何微信联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上次提供的拍摄图片,被网站采用了!”女编辑有一天发来信息,还顺势套取了小何父亲出发去执行航行任务的信息。小何在毫无防范意识的状态下告知了父亲的去向和一些军事信息。女编辑立即感兴趣地说自己最近正在做军舰方面的专题,想让小何帮她收集素材。小何随即给女编辑提供了一名退伍朋友的联系方式。
很快,这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小何他泄密了。当他向这名女编辑提出质疑的时候,女编辑马上“拉黑”了他。当小何再打开微信,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了。小何最后在朋友和父亲的陪同下,到国家安全部门说明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