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楼梓庄小学 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教育动态2018-12-23王华老师

孩子一听上作文课就很抵触,这是我们作文课的方向错了。”在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小学校长李福平看来,我们的写作教学更关注修辞、技巧、方法,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年龄特点。在他看来,“写作一定是情动而辞发,孩子有生活、有成长才会有写作”。

楼梓庄小学是北京一所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全校945个学生,70%是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楼梓庄小学开展“这里是北京,这里是我家”行走文化活动,通过课本阅读加实地体验,让孩子们自己当导游,孩子们不仅自己讲北京文化,还对父母讲北京文化。“孩子和家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李福平说。

这只是楼辛庄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侧影。

翻开六年级下册《中华古典诗文(双语)校本教材》第一课便是李白的《公无渡河》,气势磅礴,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双语,诗文后面还配有字词解析,古诗赏析,阅读链接,体验运用等,从诗文中的大禹治水,到找一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到再找一首“大禹治水”有关的古诗词,不仅是一种延伸,更是知识的拓展。

“我们不光使用了一本书,而且还配上课,配上广播操,配上了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课本,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李福平说。

在李福平看来,目前我们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分层次,不分特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目的一样了,而“小学教育不应定位在成才上,而应定位在育人上”。

他观察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怕”,什么叫“敬畏”,缺少好奇心,因而必须要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培育,从情感上升到理性、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

“古典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是中国特有的情感,是任何其他文学都不能替代的;而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考究,也是独特的。学生积累饱含情感的语言,必须来自传统文化。而且唐诗宋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应用最好、情感最丰富的时期。”李福平说。

这也是他开展这场“试验”的初衷。

尽管目前关于哪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有争议,但楼辛庄小学使用的这套校本教材,“选编了那些没有争议的,大多数都认同的诗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一共选用古诗184首,古文32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古诗文上是一个充实和拓展。”中华经典双语教材编委会主任崔峦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