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欲摈弃死记硬背 外媒效果仍未知

教育动态2018-12-21才子老师

外媒称,中国正在推动丰富其全国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师们远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认知灵活和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2月14日报道,中国现在已经重塑了其国家考试,侧重于更广泛的主题和认知技能,反过来能够远离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新的测试要求学生使用复杂的分析能力,具备横跨各学科的更广阔的混合性知识。除了数学、语文和英语等成绩,学生们选修的课程的成绩将首次列入高考成绩。而顶尖大学在筛选申请时,必须把个人对当地社区的服务考虑在内。

事实上,中国在保持高要求的同时,正在拓宽教育议程,它吸纳内容广泛的教育理念,从约翰·杜威的理念到毛泽东思想等。

报道称,自从1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考试(过去叫科举,现在叫高考)一直是在中国社会中平步青云的途径。“对我来说,考试可能没有用。”26岁的研究生海燕(音)对我说,“但如果考得不好,我就无法实现向上移动。”她说,她来自一个有200户人家的乡村,当年的高考成绩是全县第4名,令人艳羡地进入了顶尖的北京大学。

学习的渴望与古老的考试交织在一起,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儒家对读书识字的信仰仍然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现在,这种模式继续生产出千篇一律的数学神童以及让人难忘的毕业生,至少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傲人成绩让人难忘。上海学生每年与芬兰和新加坡的学生竞争在国际经合组织教育排行榜上的名次。但越来越清楚的一点是,说教式的教学和刻板的考试可以说没有产生推动技术创新或者设计突破的年轻人。中国在艺术、文化发明或者学术研究方面仍然远远落在后面。除了极少数鼓舞人心的小说作家之外,该国很少看到人文方面出现备受瞩目的人物。

报道称,由于考大学相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2008年至2010年之间,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数量已经从1050万降至930万。越来越多的优异学生为躲避“压力山大”的高考,而是选择到海外就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暴发户的后代。中国雄心勃勃的高校招生改革现在向中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仅仅靠死记硬背可能不足以确保进入高等学府。

但是,中国重新缔造的考试能否真正让教师们从填鸭式教育转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尚不得而知。

报道说,然而,少数公立学校已经通过“学习型课堂”来实践所谓的西式教学策略。中国教授韩立夫(音)说,学生们开展应用项目或者解决社区问题,而校长们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培养“平等友好的关系”。与此同时,新毕业的教师在更加自治的“重点院校”谋求工作,这些学校有点像美国的特许学校。它们由政府资助,但是拥有“决定如何教学生的自由”。这些日益进步的学校要求学生研究复杂的主题,深入探讨多元化文学,并且英语流利。它们吸引了北京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的后代以及企业和政府精英们的子女——这些孩子通常去海外读大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