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七场发布会后,一份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年的总体评估,成为此次“《纲要》五周年回眸”的“收官之作”。行程过半,这份勾勒中国教育十年改革路线图的纲领文件究竟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评估结果显示:《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12月10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由上海教科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北教科院组成的联合评估组表示。
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历时大半年评估,上海教科院副院长张珏给出这样一组数字:2014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99.8%、初中毛入学率为103.5%,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5.83%。“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张珏说。
更多改变,闪现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里。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针对校际差距,国家五年来以县域均衡为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全国已有超过1/2的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19个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达95.4%,“择校热”正逐步降温。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截至2015年7月,全国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42.3万人,同比增加6.8%。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民间资金进入教育渠道也进一步得到拓展。
从“人口红利期”到“教育红利期”
改变,意味着什么?
“评价教育事业发展的效果,需要跳出教育本身,多视角观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从学生、教师、社会和国际四个维度剖析以往成绩:“学生选择机会不断增加、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双向留学发展迅速等虽不能囊括5年教育事业发展全貌,但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在理念、目标、重点等方面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