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七年级(3)班的彭露露和杨云梦两人形影不离。彭露露自幼跟随父母从老家宿迁来南京生活,而杨云梦则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新南京人”和“老南京人”的孩子们在校园里成了好朋友。
无门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本地和外地生源混合编班,越来越多像彭露露一样的随迁子女融入了新的城市生活,与这里的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玩耍,一同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近5年来,江苏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多举措提升随迁子女教育质量,让150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有温度的教育”中获得城市的归属感。
为了让更多随迁子女能够就读公办学校,江苏充分挖掘现有办学潜能,提高公办学校吸纳度。以常州为例,该市钟楼区把芦墅小学、西仓桥小学设为零学区学校,主城区一些学校还特别增加招生计划,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区随迁子女“上学难”。
目前,江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超过99%,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87%。除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的部分县区有民工子弟学校外,其他各市随迁子女已全部就读公办学校。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十二五”以来全省不断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和设施设备支持力度,用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工作经费超过27.5亿元。同时,探索实施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参与教学和管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籍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等举措。
有了好政策,随迁子女要真正融入当地学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随迁子女与本地生源还是有一些不同。他们普遍存在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的短板,也缺乏自信。”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告诉记者,为了补齐随迁子女的短板,学校开发了阅读课程、旅行课程、科技课程和创新课程。
“每周三下午的旅行课,老师会带领学生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山水风光,而物理、化学和科技实验就布置在开放式的长廊中,学校电视台、录音棚也可以让学生提升自信。”李建华说。
苏州组建办学联盟,选取优质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无锡学校制定了“七年级均衡分班方案”,杜绝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独编班的现象;常州明确规定坚持“同城待遇”,随迁子女的教材、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与本地生源一致……一系列新举措让更多随迁子女享受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