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涵反思招生乱象高校招生你等于抢夺高分考生

教育动态2018-08-10才子老师

核心观点

□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束缚住,造成不好的导向

□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两张皮”,招生只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人才培养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

□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提供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咨询服务

□在招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目光盯在各地的“超级中学”,更要关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等考生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的陆续公布,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间陆续爆出欺骗考生修改志愿,招生组老师为成功录取而“动员”考生多达8次,名牌高校之间为了抢夺优质生源,不惜用各种手段互相倾轧等新闻。

不少专家评价,种种现象反映出,高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高校间竞争录取状元数多少、高校间比拼在某一地区录取分数线高低、招生组老师带着完成招录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务等指标化陷阱。可见,不少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眼光局限在能招收到多少高分生源上,没有立足长远,将招生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

7月4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

一问

高招指标化,有何危害?

于涵: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束缚住。这会造成不好的导向。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会形成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不良导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会因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还有一个影响不能忽视,招生过程中一些不合适的做法会给考生本人也留下负面的印象,没能给考生上好迈入成年和高等学校的第一课。

同时,对于社会和广大公众来说,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没能向社会传播良好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长此以往,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辜负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二问

如何理解招生事业观?

于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高校应当将招生工作视为一项“承前启后”的育人事业,一项“优势转化”的办学事业,一项“促进公平”的利民事业,而不只是为了挖状元、挖高分考生,为将招生指标做得更加华丽,甚至采用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