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缘何遭冷遇

教育动态2018-06-28李一老师

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重视“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乡、宣传咨询,或做一两件象征义务服务的事情,或到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去走走看看。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不能使大学生得到锻炼,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

■本报记者张兴华

近日,山西某高校大三学生刘戈(化名)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他的寒假社会实践课题搁浅了。刘戈是山东济阳人,学的是物流专业,他确定的寒假社会实践课题是“互联网时代物流的运作模式调查”。他向记者诉苦:“我们一行6人在济南连续跑了3个地方,都被人家婉言谢绝了。”

大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开展社会实践,为何屡遭拒绝?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导致基层反感

刘戈跑的第一个地方是济南市历城区东风街道办事处。这个地方,西有火车站,东有飞机场,交通便利,物流发达,也是当地有名的小商品集散地。该办事处办公室一位同志听完刘戈讲明来意后,将他们介绍到祝甸社区居委会。“没想到,在居委会却吃了‘闭门羹’。”刘戈有些不理解。

“往年我们也接待过几批假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做派让我们感觉不舒服。这些学生根本扑不下身子来干活,多数喜欢弄‘花架子’,习惯挂标语、拍照片,忙没有帮上却给我们添了乱。”祝甸居委会的一位姓杨的工作人员心直口快地对记者说,“这次他们来,我们就没有接收。”

这位工作人员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假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导致基层单位的反感。显然,这样的假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不会很高。

重庆城市管理学院教授康树元分析说,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重视“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乡、宣传咨询,或做一两件象征义务服务的事情,或到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去走走看看。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不能使大学生得到锻炼,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对大学生成长、对社会风气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一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