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一条消息格外“抢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指标测算,我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9个人口大国首位。
学有所教,人人出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其中也必定包含着因自然、社会、生理等原因处于困境的各类人群。虽然这些不利因素并不由教育造成,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均衡器的作用。
补短板、提基础、增机会、促公平,教育领域多年来上演着一场与贫困赛跑的接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公平行进的里程值得铭记。
(一)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更好地成长。一个安全健康、教学条件齐备的学习场所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提。这一轮对贫困地区教学条件的升级改造,正在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公平。
破败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教学楼、运动场、多媒体设备,孩子们不再奔波,村里又重新响起了琅琅书声。这样的变化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百姓舒心,这样的变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村悄然出现。
“村级小学是农村教育的‘根’,建好村级小学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湖南郴州教育局局长周余武感慨地说。
然而受自然条件所限,我国贫困地区长期存在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村小和教学点运转困难等“短板”。2016年初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强调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
5年,1750亿元!在随后出台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中,中央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办学条件的力度之强、决心之大、资金之巨,令人击节叫好。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算了一笔账:“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现在是1100个县。这1100个县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最大的一项举措。”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制定文件的初衷,“就是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