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无独有偶,八月初,《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讲述中国的纺纱业成本比美国高30%,中国的纱厂开始在美国设厂。其实,纺纱业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工、能源等成本的增长,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BCG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依据经生产力调整后的工资水平,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6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时上升至2016年的11美元每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然而,不只中国的制造成本飙升,以前和中国一样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巴西、俄罗斯、捷克、波兰等经济体也遭遇了类似情况。而传统的西欧发达国家,原本已经高企的生产成本依旧在涨,比如瑞士、比利时、瑞典、法国等。英国和荷兰则是例外,制造成本并没有多大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还没有出现制造成本飙升的情况。
在这25个经济体中,制造业竞争力上升最突出的是美国和墨西哥。与10年前相比,2016年其制造成本指数进步最大,主要得益于持续的生产力提升、稳定的汇率和巨大的能源优势。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中美两国的制造成本差距被缩小到了5%以内。
美国制造成本低于中国?
即使你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知道正在进行的水力压裂革命对美国非常有利。而另一件人们还不太了解的事情是,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已经让美国制造业成本变得竞争力十足。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现在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比在欧洲各大经济体还要低10-20%。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预计,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中美制造业的成本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工资水平正在上涨,而美国公司一直在以比许多国际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不过,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可能是,水力压裂技术极大地压低了美国钢铁、铝、造纸和石油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核算,美国的工业用电价格现在要比其他出口大国低30-50%。
该公司的大卫•吉表示:考虑到美国制造商从中国进口货物时要面临航运延误、港口罢工的威胁,以及中国政府经常要求在华营商的外国公司必须在当地投资,与本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等因素,中美之间5%的成本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著。
更低的能源价格还开启了新的机会。比如,使用天然气充当汽车和卡车的燃料,将降低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天然气还能转化为氢气,作为丰田Mirai等新型汽车的燃料。(这家日本汽车巨头将于今年夏天开始在加州接受这款汽车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