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
前些日子好友推荐了一部片子,《我在故宫修文物》。
“啊,不是我在广场吃炸鸡么?”
然后就收到了一个扣鼻屎的表情…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央视这个月推出来的一部纪录片,被称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在我看来,算是最接地气的故宫纪录片了。纪录片主打“修复”二字,分三集,第一集为青铜器、宫廷钟表、陶瓷的修复,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再到第三集的书画修复、临摹和摹印。(看完了才觉得三集也太短了吧!)
记得小时候看另一部纪录片《故宫》,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各路历史重演,专家们的正襟危坐,灰头土脸的文物,好似非得端端正正地坐着才能观看。可是如今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看到故宫也可以变得萌萌哒。故宫里的修复师也并非都是些垂垂老者,还有一群高颜值的七八九零后。
星期一的早晨,陶瓷组的纪东歌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车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书画组组长杨泽华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修复完《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里面的一个人物说,“你看,这个人像不像赵本山!”修复完寿康宫里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青铜修复师王有亮坐在对面的炕上静静观赏,“乾隆的生母,当年也许就像这样,坐在这里欣赏过自己的柜子。”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在这些顶级的文物修复师中,这些尘封的文物又焕发了往日的光彩。师傅们说,“我们的职业生涯,是能够留下点儿什么给后来人。”
个人最喜欢的是钟表师傅王津,温文儒雅。面对华人收藏师黄嘉竹拿着维多利亚女皇女儿的怀表炫耀时,王师傅一直保持着浅浅的微笑,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可能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故宫钟表,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无论是藏品或者件数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