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

观后感2018-06-05李一老师

【第一篇】

《鉴史问廉》火了,但绝不是“不明觉厉”,而是有其必然因素。我认为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紧制度的笼子

《鉴史问廉》告诉我们,制度反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更是公慎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监察、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政治体制下的重要“防火墙”。独立监察、依法监察,极度压缩了权力的寻租空间,为官员的依法施政、清廉执政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从事监察、刺史的官员是经过千挑万选,从德行、才能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严格选拔出来的,他们往往是直吏、循吏、能吏的代表。另一方面,国家法典从制度上保障了他们依法监察的权力,手握重权,尺衡天下,有着代天子以察四野的意味。

无论是体系严明的《唐律疏议》,还是震慑四野的《明大诰三篇》,都是制度化反腐的典型。但是,制度的灵魂在于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言压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即使有了制度也同样不能起到作用。

二、传承文化的基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因此,反腐的根本措施在于扭转人内心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反腐是刮骨疗毒的根本与核心。

《鉴史问廉》中所展示的廉洁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博雅与通俗并在。《赤桑镇》《杨家将》《四进士》《砸玉碑》等廉政剧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便源自人们内心浓厚的清官文化情结。流传千年的廉洁文化渗透在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文化血脉中,绵延不息。

三、筑牢道德的藩篱

做官先做人,官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吏治的规则底线,更是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坚守的道德操守与社会良知。

包拯,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望。铁面无私,正大光明,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的岳飞,都为人们在道德取向上树立了丰碑。

《鉴史问廉》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廉政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当前反腐败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弘扬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