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主要有三类公司参与竞争。一类是金融化电商公司,以阿里金融、京东为代表,这些电商平台不惜下重金招兵买马,有银行背景的金融人士是它们青睐的对象。另一类是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与电商对人才的需求大致相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公司更需要金融人才,所以它们对金融人才的招聘数量要大于技术人才。最后一类,是跟风互联网金融热潮的传统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和基金公司,它们的招聘重点是互联网技术人才,所以互联网公司也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挖角”重地。
其实从去年开始,猎头公司就已经嗅出互联网金融人才市场上弥漫的硝烟。现在,猎头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一家猎头公司金融部员工向新金融记者透露,之前他们只有金融部,挖角各类金融人才,去年底,他们公司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小组,专门为客户搜罗互联网金融人才。
银行:总监开价近60万
拥有纯正金融血统的银行主要目标是有金融背景的IT技术类人才,于是各大网络企业及P2P平台成为银行“挖角”重地。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互联网开发测试人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大数据分析专员、风控人员、营销人员都是招聘热门岗位。而产品经理被看作是所有互联网岗位中最紧缺的岗位。根据众达朴信管理咨询公司统计,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稀缺度最高,达到80%以上。这两类岗位如果应聘者有金融行业背景,年薪收入平均可以超过30万,而传统互联网公司行业则在24万左右。产品和运营总监类岗位开价基本在55万以上。
一家股份制银行支行副行长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的目标群体主要在电商网站、支付公司、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专业最好是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并且有一定年限的相关从业经验。“我们对互联网人才有需求。应聘者首先要有互联网思维,其次要有互联网经验,有过互联网营销经验的人员对我们业务发展十分有利。但我们对单纯的互联网人员并不是十分感冒,主要是这些人不懂金融。银行需要‘熟手’,所以重技术、懂金融的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样的人才通常价格不菲。”该副行长说。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告诉新金融记者,有些时候,银行过来挖人,薪酬开价能达到现在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