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2018-12-04才子老师

  野草读后感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是题辞,诸多玩味。我觉得鲁迅累了,我们总是给他的故事冠上各种道德名头,然我并未觉得他的每篇文章都极度遵循内心。他有自己的矛盾性,一方面是对这个世界黑暗的无尽绝望,一方面是作为被仰望的存在,必须尽自己的责任为人们指出这个世界可能到来的光亮。
  
  《野草》是一部monologue,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一些有些神经质,有些语无伦次的慨叹。
  
  《朝花夕拾》是对生命价值的闲适品读,《彷徨》《呐喊》是警醒世人的猛药,虽充斥黑色幽默和嘲讽,但基本每篇故事的结尾还是有些光亮、希望的,似乎是在提醒这个世界依然有药可救。即使内心对这个世界再不屑,在故事中最终还是会得到部分谅解。
  
  而《野草》则是作者在剥离所谓警醒世人的责任感后,用一些断句、重复、回环的手法,用一些只有鲁迅自己可以解密的诡谲意象,将自己的纯粹内心剖析,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斗士,指明灯,鲁迅《野草》是唯一一部外人可能得以接近其内心的作品。
  
  所谓诗穷而后工,如果感情充沛激越,不需修辞、辞藻,一些零星的片段式意识流描写,读者就能以同理心感到相似震颤。鲁迅对民族变革曾寄予厚望,但不得不承认因为民族本性,变革如此艰难。而不幸的是,他是少数觉察到这一事实的人。他对民族未来可能性的怀疑越是深刻,他所承受的绝望感就越深刻,对前方之路越加怀疑,所感受的孤独感就越加强烈。
  
  有一段话可说是注释了这种绝望,“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这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娓娓道来的姿态,(www.gjw.cn)这是一种拒绝对话的强硬姿态,他沉溺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并不奢望自己的声音被外界知晓,也不希望普罗大众理解他,他所写的看似缺少逻辑的作品是一种密码,大概只有频率一致的人才得以理解,他似乎也希望有能够读懂他的人前来与他并肩。可惜,在我们后辈看来,只尊他为斗士,勇士,却忽略了他的绝望与悲怆。
  
  弗洛伊德说,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