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读后感

读后感2018-10-29王华老师

1969年1月13日,青年习近平背负行囊,乘上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初到梁家河,习近平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短短几年里,他就迅速成熟起来,能够不负众望勇挑大梁,带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面貌。“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完全让自己融入农民之中,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心系人民福祉,忧心群众利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吃了许多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果说陕北的农村是曾经养育过习近平的土壤,那么部队基层将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事迹是有口皆碑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在于他的“敢说敢做敢担当”。修厕所、办沼气、打水井……他所干的每一件实事,都源于他所亲身体会到的农家之苦,源于他平日里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体悟并效法的。置身基层,只有走到战士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去、把问题抓到点子上。也只有了解了战士的生活,弄清了连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部大书,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出风采,在践志逐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