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
“互文”的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引了下面的互文作证据:
“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却’与‘于’互文,言高于众山之高也。杜荀鹤《长安春感》诗:‘此时情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蜂。’‘却’与‘于’互文,言苦于蛘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与“而”也是互文,“以”作连词用,避免了连用两个“而”字。这种互文的基本作用是求变化而避免重复、单调。
“互文”的第二种含义是互相补充。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一句中,“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讲“明月”是秦汉时代一样的明月,“关”是秦汉时代一样的“关塞”。,全诗怀念了秦汉时代抗击外患的武功与当时的名将,也就暗中责备了唐代边将不得其人。如果把“秦”、“汉”两个字割裂孤立地理解,似乎“月”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那就是胶柱鼓瑟了。《醉翁亭记》中的“泉香而酒冽”也是这样的句式。本来“泉”是清凉的,但染上了酒的
香气,变得又凉又香了;“酒”是有香气的,但染上了泉的凉气,也又凉又香了。作者把谓语互换了一下,收到了很经济的表达效果。《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一定要作互文看待。意思是不因为外物(自然景色)和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外物和个人遭遇而悲,“物”与“己”是互文。《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其中的“先汉”与“后汉”也是互文。因为无论先汉(西汉)、后汉(东汉),都有兴隆的时期,也都有倾颓的时期。
总之,第二种含义的互文,其基本作用是使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篇章之间的“互见”手法,是跟第二种含义互文相近似的一种现象。比如:《史记》中某个人物的某些生平事迹,为了避免重复或其他原因,往往不在本传中出现而在别人的传记中出现。因此,我们教从《史记》中选来的人物传记,还要参考其他有关人物的传记。
“互文”句法,古人发现很早。《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东汉郑玄注:“约与先互言尔。君子约则小人多矣;小人先则君子后矣。”可见这句应译为:“君子说话简洁,不抢先;小人说话多,爱抢先。”了解互文句法,对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是很必要的。
第一种含义的“互文”,与“变文”(见下题)密切相关。第二种含义的“互文”,有人叫作“互体”。如:杜甫诗:“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裏红蕖冉冉香。”(《狂夫》)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论说:“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