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值得研究与迅速改进。
具体表现在: (一) 当前留守儿童问题,“代理家长”管理问题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儿童的出现,监护与教育的出现真空。大量出现有爷爷、奶奶或一些其他直系亲戚成为“代理家长”管理问题,他们大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吃、穿、住。很少从本质上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其它要素: 1、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因素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乡间差距的存在,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有的只是偏于吃、穿与溺爱,忽略学生的思想准则与行为习惯的教育。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自由散漫、懒惰贪玩。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亲情缺失与单亲家庭的增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变化和多元化思想的形成,刺激了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变化,冲击着家庭细胞的稳定与巩固。从城市到乡村,离异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出现,往往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二) 家庭教育思想观念问题 1、学生家长思想认识的偏差,家庭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 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在老师。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2、教育方式简单与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
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成因分析 许多家长由于认识的偏差与文化程度低下的原因,自身文化知识与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革,特别是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无原则的宠爱。从而与学校教育就家庭教育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有机配合,联系甚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与方法,现代家庭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家庭父亲和母亲有时教育思想也不统一,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或社会地位高的一方忙于事业,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一方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形成了现今特色的“5+2=0”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