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古书的工作,大规模幵始于汉代。先秦的许多著作,到汉代已经不能人人读得懂了,因而产生了注解的需要。
汉人的注解,主要是解释文字、名物,这种形式叫作“传注体”或“笺注体”。如:毛亨的《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有的注解,以离章析句为主,叫“章句体”。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一直保存到现代。有的书把前人注解汇集为一体,称“集解”。如:何晏《论语集解》。
魏晋时代产生了以反切注音的“注音体”。汉末魏初的孙炎著《尔雅音义》,开这种体例的先河,可惜这本书已失传了。
南北朝时代又出现了“义疏体”。这种注解像今天的讲义一样,非常详尽。它依据汉朝人的一种传注,再加以逐章逐句的解释。传到现在的只有皇侃的《论语义疏》。
唐人对以前的注解加以系统整理,注上加注,疏通文义,叫作“正义”或“注疏”。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南宋时代把对儒家经典的注疏合刻在一起,称为《十三经注疏》。它们是:1.《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2.《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5.《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6.《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7.《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8.《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昜疏。11.《孝经注疏》,唐玄宗李隆基注,北宋邢罱疏。12•《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鳥疏。13.《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清代考据学非常发达,他们把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古书的解释,写了很多有名的注本。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孙诒让《墨子间诂》、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等。还有综合古代注释成果的著作。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明清时代,还出现了评注体,它又注又评。姚鼐评点的《古文辞类纂》,蘅塘退士评点的《唐诗三百首》,都是流行一时的读物。
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于是出现了译注形式。它的特点是用白话文作注释,又附上白话译文,很便于一般读者。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等。
我们应该尊重古注。古人和近人的经过慎重考核的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书的字、词、句与结构以及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古注(如汉人的注)离原作时代近,对语言的解释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至少不会将后代产生的意义附加在原作上,所以,前人强调“尊重故训”。如:《左传•曹刿论战》中有一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个“加”字,现代有个学者解释为“增加”祭品。而晋朝杜预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谁正确呢?《说文解字》说:“加,语相增加也。”原来“加”字从口,是浮夸的意思。而旦,增加祭品与不讲诚信是挂不上的。所以,杜预的古注强于现代这位学者的解释。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古注,合理地利用古注。
但是,尊重是给以一定的科学地位,而决不能墨守陈规。特别是思想内容上,古注往往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比如对《诗经》这部古代诗歌的总集,古注就有很多牵强附会的曲解。对今人的译注,我们要用科学的语言学观点加以验证,这样才能把其中正确的部分化为自己的知识,避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