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也在这座学堂中贯彻得相当彻底,由于清政府学部的成立,国子监被裁废,原来由国子监监生所承担的祭孔任务,便落到了京师大学堂、五城学堂以及顺天中学堂学生的肩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他们要作为祭孔典礼的执事,前往孔庙祀孔。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年顺天中学堂的学生,除了完成自身的课业之外,还义务组织起来,在学堂附近设置了一所“半日义塾”,每天派出两名学生充当教员,从附近招收六十名学生,并分为中等和初等两个级别,讲授半日的课程。每逢周日中学堂的学生们放假,他们便把上课时长改为一整天,这种类似社会实践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为当时的小学义务教育填补了一项空缺。
因为良好的课程设计,顺天中学堂曾有小清华之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张申府(张崧年),国学大师梁漱溟,哲学史专家、北大校长汤用彤都是在顺天中学堂读书。1906年,梁漱溟小学毕业,进入顺天中学堂学习,直到1911年才毕业。顺天中学堂的读书经历,给梁漱溟带来了极大影响。他在晚年时写道:“我自十四岁进入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后来,有人提出北京四中的前身是顺天中学堂,梁漱溟应该是北京四中的校友。实际上,作为北京四中前身的顺天中学堂与梁漱溟就读的顺天中学堂并非一所学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下文要说的另一所顺天中学堂。
3 新的顺天中学堂与北京四中
1904年,宗室觉罗八旗中学堂升格为八旗高等学堂,根据清代学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地方上的中等学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提出升格为高等学堂。而当时的顺天府尹认为顺天中学堂自开办以来,所教授的内容已经达到了高等学堂的要求,并且从该校毕业的学生“程度甚高,无可再升”,因此上奏学部,提出了“升级”的申请。这一提议在1907年得到了学部的批准,顺天中学堂就成为顺天高等学堂。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原有的中学堂升格为高等学堂了,那么中学堂这一阶段的空白又该由谁来填补呢?
很快大臣们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参照八旗中学堂升格为八旗高等学堂之后另设中学堂的做法,再成立一家新的顺天中学堂。因此在申请的同时,顺天府着手安排新的顺天中学堂的筹备工作。当时他们相中了皇帝的旧仓库——西什库,因为在这些仓库中有一座“天财库”已经被当时的宛平高等小学堂占据使用,于是顺天府申请将宛平高等小学迁出,利用原有校址成立了新的顺天中学堂。这一提议得到批准。1907年新的顺天中学堂正式开学,第一届有学生42名。学制四年,设国文、算术、历史、英文国画等课程。
新顺天中学堂第一期的学生来自在通州、大兴、宛平、昌平等地的几座学堂:顺天东路中学堂(它是顺天府于1905年在通州城西门内,利用“敦厚堂”、“法华庵”房屋创办,1909年改名“顺天东路厅初级师范学堂”);顺天西路中学堂(顺天府于1905年将卢沟桥宛平城外原“永定河道行辕、大王庙两处归并改设”,1909年改名“顺天西路厅初师范学堂”);顺天南路中学堂(顺天府于1906年在大兴黄村创办,1909年改名“顺天南路厅中等农业学堂”)以及顺天北路中学堂(顺天府于1907年在昌平州沙河镇巩华城内设立“顺天北路厅初级师范学堂”,1909年仍名“顺天北路厅初级师范学堂”)。
当时,顺天四路学堂中东路入学14名,西路入学10名,南路入学14名,合计38名;北路“酌量选择收入”4名,共计42名——这便是西什库“顺天中学堂”首批学生的来源。
1912年,位于西什库的顺天中学堂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首任校长是京师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王道元先生(这也是如今北京四中“道元班”名称的来历)。王校长在四中的办学宗旨上引入了不少京师大学堂的管理理念,因此他在任的几年里为四中赢得了“小北大”的称号。他曾经撰写过《京师训诫》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学以致用”、学习要服务于社会,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这座新的顺天中学堂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梁漱溟不是北京四中的校友。梁漱溟所读的顺天中学堂,就是在地安门外的那所顺天中学堂,梁漱溟曾经谈道:“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