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教师点亮乡土文明之光 敬德会讲第二期开讲

中学教育2018-06-01李天扬老师

当“乡愁”成为一个传说,当乡村成为破败凋敝的代名词,点亮乡村文明的星光在哪里?乡村的三尺讲台,不仅事关广大乡村学生的命运,更关乎乡土文明的未来。新的形势下,330万乡村教师如何支撑起乡村教育的发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点亮乡土文明的智慧之灯?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敬德书院于2015岁末之际,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致辞

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女士首先做了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中国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亦是因为乡村曾经是儒家文化的沃土,培育了传统文化忠孝仁厚的风格,成为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源泉。正是对儒家文化的热爱,我们需要探究儒家文化的根,我们发现儒家的文化来自于农耕文明,重视宗族血缘,儒学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只有乡村文化的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寻找和建设乡村文化。我们农村的教育还有农村的教师,在整个乡村文化的保护中间,处于什么作用?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把两个话题放在一起,一个是乡村文明,一个是乡村教师。这次会讲,请大家来听一下教育系统是怎么认识乡村教育的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发言

在吴颍惠所长的精彩引题之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许涛司长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各自作了发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