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应当破除保障不到位就办不好事的观念。有人担心取消公务用车之后,出行没那么方便了,该跑调研、走基层的能不去就不去,会影响工作开展。说实话,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关键看心,不看硬件保障。现在多少干部下基层调研车去车来,到了地方无非是看展板、点沙盘、听汇报,如此走过场,工作效果如何自己心里知道。当年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下乡调研,警卫、秘书、报社记者挤在一辆面包车上,据当年随行记者回忆,林若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天半月,除了第一天听汇报,接下来全是跑田间地头。有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没有那颗心,硬件条件保障再充分,也办不好事、办不成事。
再次应当破除车补是给个人的补贴的观念。此次车改根据级别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钱发到个人口袋里,最担心被当成个人补贴而非公务补贴,在拿了补贴之后不办事,或者另外寻求实物保障。应当明确,公务交通补贴是补公务,而非补个人,是补必需,而非补充分。既然领取了车补,就应当拿钱办事,该干的事不少干,该克服的困难尽量克服,也应该杜绝通过租车、大规模的集中供给等变相方式提供实物保障。
公车改革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改革,更是观念上的改革。在习惯了普遍的公务用车实物保障之后,广大干部能否以改革为契机排毒出汗,破除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树立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思想,或许是公车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