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和的概念尤为重视,儒家倡导的和为贵成了中国人处事的重要哲学理念。和在管理中是大家追求的最终目的。管理的实质被儒家定义为修己和安人,修己和安人其实也是和的概念,修己使自己有天地大美之和,安人是与人有一团和气的心平气和。所以和其实就是管理的目的和实质。
和这个概念产生于音乐,古代统称为乐。乐在今天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和是天地之间的大美,人们由音乐之和推行到人世间,由此悟出了治理邦国之道,国有强弱,邦有大小,如果能扶弱抑强利益共赢,在各邦国之间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并循行的规则,那么天下就太平,邦国就和谐,好比众多乐器奏出了和声。古人先贤把这种寻找和谐的努力称为致中和。遵循着这条致中和的道路方向,先人们又将和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争夺不休,人心唯危,这是令历代管理者最头痛的顽症。受到音乐的启发,假如能在众人之间找到一条治心之路,让大家在这里实现和谐,人心和谐的意义就超过了治理邦国的致中和,就会出现最高的和。最高的和就是要达到天与人,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是和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太和。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达到太和的境界。何为太和?其实《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给出了答案。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是和谐的。这种最高形式的和就是太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的哲学在管理中的体现。
作为明清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故宫三大殿是以保和、中和、太和等三和命名的,其中皇帝每天处理事物和召集文武大臣的殿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最主要的建筑,这也说明中国历代管理者都把太和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终极的目标。周史伯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庸》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汉儒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这都是在表述太和对于管理和治国的重要性。
在中国,管理的目标就是太和,但真正的太和很难达到,我们的管理永远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断靠近。企业家在实践太和管理之道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一定要与势与政和。势是指企业全局发展和运动的趋向以及由这个趋向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形势。管理者此时要认清形势、适应形势,一定要趁势而上,作为一名管理者,基本功之一便是这种审度的能力。政,就是国家的政令和法规,企业一定要守法经营,这是企业和的根本。中外成功企业无不是与势与政和的典范。联想,海尔及华为等一批成功的企业无不是顺势而为而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