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眼界才能更广阔,目标才能更高远;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脚步才能更扎实,工作才能有实效。如何处理好大方向与小目标的关系、解决好宏大主题与精准把握的矛盾?如何把实现自我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幸福、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黄大年同志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思想储备和自觉的融入意识,黄大年同志真正实现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真正做到了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真正成了光荣的历史创造者。
无数像黄大年同志一样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建设者,进行着伟大历史的创造与奋斗。“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广大知识分子爱国之情愈炽、报国之志愈坚、投入事业愈忘我,则其舞台愈广阔,前景愈光明。这样的人生俯仰无愧,这样的追求永载史册。
学习黄大年同志心得体会【篇二】
4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整版报道了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原支书黄大发36年“拿命修渠”的感人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那抹情愫。历时36年,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一举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其人其事,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感天泣地,堪称时代楷模,尤其值得广大贫困地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一要学其“不认命”——敢想敢干。“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传唱千百年的民谣描绘出的恶劣环境让草王坝村很多人叫苦、妥协甚至认命。但黄大发从23岁入党、任大队长起,就一直把引水、修路、通电作为梦想,就一直想着“给村里通水”这件“大事”,更是用36年的漫长岁月“拿命修渠”,修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水渠,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可以说,他当干部的一生,就是敢想敢干、为民服务的一生。
二要学其“不惧短”——勤学善学。修水渠要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一群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修修补补十几年,喝水的梦被反复拉扯、无情破灭。面对初次修渠失败的窘境和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地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壮志未酬的他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54岁还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从零起步、从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使几乎是半文盲的自己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正是这样的谦逊和执着,让他知耻后勇、勤学技术、苦练本领,最终翻越了障碍、挺过了难关、学成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