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是什么引发了全社会的“共振”?又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
“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好多地方都打电话来,请他去指导帮助乡亲脱贫扶贫。”李保国教授的妻子、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郭素萍老师说,“今年是小年,没有年三十,我们都不知道,结果饺子都没准备好,年夜饭都是在亲家家里吃的。”
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
河北农大林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周怀军说,他是看着李保国成长起来的,“他媳妇还是我们这些老师给把关的呢,当时我们就觉得郭素萍老师能够成为保国的贤内助。”
“按说我们两个都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郭素萍说,“他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他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认准的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干下去。别人说什么也没用。”
正是有了郭老师这样的贤内助,李保国教授才得以全身心的扑在太行山扶贫事业上。从1981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太行山脉……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他是农民的儿子,看不了山区农民过苦日子,他想用自己学到的这点知识,为山区农民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郭素萍说,要干事、干成事是李保国教授一生最大的动力。
郭素萍说,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忙工作。4月9日,他在石家庄连续参加了多场会议。直到当天傍晚,李保国教授才又一次迎着朦胧的夜色踏上归途……
不但是为扶贫事业奔波出了名,李保国的“土”也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见李保国,平山葫芦峪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都懵了。刘海涛回忆说,当时邀请李保国教授来指导工作,结果车上走下两个人,一看全都土了吧唧的,“我当时想到底哪个才是教授呢?”
感到惊讶的不止刘海涛一个,太行山区许多百姓都曾调侃,“他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土。”曾是媒体描绘李保国教授的一个标准画像。
对于自己的“土”,李保国教授曾有另一番解读:“跟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满嘴是术语,谁还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