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孤苦伶仃
1998年的一次回乡探亲,让王宽从此与孤儿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往常回乡探亲一样,在王宽的舅舅家,乡亲们又热情地围满了院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吸引了王宽的目光。
“当时那个小孩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畏畏缩缩地既想靠近我们,眼里又流露着惊恐。当时的眼神儿,令人心疼,至今难以忘怀。”王宽说:“乡亲们给我介绍,说这个孩儿叫袁钱粮,8个月时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着。”
随后,村上的一位教师又带着他们见了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汪文胜、汪雯、汪欣三兄妹,“看着这三个孩子,我爱人当时就哭了,我心里也不好受。”王宽至今说起,仍语声哽咽。
乡亲们还带着他们见了一个叫汪海波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重病欠了6000多元,家里一贫如洗。
回到舅舅家,王宽和老伴儿心情沉重。“这个时候,海波的母亲就哭着找来了,跪求我们把海波带走。念及她实在无力抚养,我们把海波带到了郑州,另外几个孩子的生活费及学费则由我们承担。”王宽说:“后来这几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索性把他们全部接到郑州。还有一个和我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没法接到郑州,则由我们负责生活费用,18岁时去世。”
孩子们来到郑州,当务之急就是上学,但由于没有郑州户口,王宽又拿不出借读费,入学就读极为不易。王宽和老伴儿挨个到学校去求,多次被拒后,南阳路一小答应接收5个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王宽和老伴儿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刚到家没多大一会儿,他就喊着让打120,说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说:“到了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王宽脱离危险后,儿子、女儿及亲属都反对将那些孩子接到郑州,“你可怜孩子帮他们,我们支持,但你的身体也不好,经得起折腾吗?”“我知道儿女是心疼我,但我决定了的事儿谁说都没用,既然养了这几个孤儿,就要负责到底。”王宽说。
为糊口茶楼卖艺
王宽的住房也不宽敞,只有104平方米,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再加上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这个家显得很拥挤,“没办法,男孩女孩只好分别打地铺睡觉”。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