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灯锅锅点灯半炕炕明……茅庵庵房房土的炕炕……”
“满天天的那个星星一颗颗明……”
在山西民歌中,那天上的星,那顶起的梁,那山上的果,那沟里的草,那大青马小灰驴,都是可爱的,都是真心舍不下的,都与自己心心相通。这些山西民歌中无一不使用了晋方言特有的“重叠式”才使这些民歌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山西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话里夹杂山西方言,关键字、词要用山西方言,如果用纯普通话演唱,会韵味全无。民歌“交城山”,有一句“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山西味应该是“一(ye)辈子也没(me)啦坐过外好车马”。若唱成“一(yi)辈子也没(mei)啦坐过那好车马”韵味全无,听着会很不舒服,那种真挚的情感也立刻丢失掉了,民歌变得索然无味。
叠音词人类“萌”时代的语言
“山西方言中叠音词大量存在,较之普通话更为丰富。叠音词在汉语中主要作用是表示事物个体小、数量少,表达令人喜爱的感情,正是词语‘萌’的体现。”山西大学方言研究所的余跃龙博士说,“山西方言中叠音词是构成新词的重要形式,山西境内叠音词普遍存在,北至雁北、忻州,南至临汾、运城,中部太原、晋中,西部吕梁、东部阳泉、长治等地都大量广泛使用。山西方言中不但名词、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构成叠音词,量词也可以重叠,如‘一勺勺米’‘一堆堆土’‘两圪答答肉’等等。”
余跃龙介绍,早在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汉语中就有叠音词的存在。《诗经》中就有“采采”“言言”“语语”等词汇。山西方言叠音词的历史,在唐代山西籍诗人的诗文中便有记载,唐王维(山西太原人)诗《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中有“望望行渐远,孤嶂没云烟”的诗句。王勃(绛州龙门人)《别薛华》有“送送多穷路,遥遥独问津”诗句。山西方言的叠音词在元曲中已大量出现,且多数方言词至今仍在山西各地方言中大量使用。
余跃龙说,山西方言具有“萌”特点的除了叠音词外,还有分音词和合音词。分音词又称析音词,是用两个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古语词的方法。这些分音词一般有对应的单音词,个别有对应的双音词。如:卜浪(棒)、圪塄(埂)、卜来(摆)、得拉(搭)、忽拦(环)圪梁(岗)、圪溜(勾、弯)、骨拢(滚)、的留(提)、圪老(搅)、土坷垃(土块),这些词与普通话相比独具个性,它们在数量上是有限的,穷尽式地收集也不过百余词,但作为山西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