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原本坐落在昭化东路的百年名校江苏路第五小学从“一校一址”壮大成了“一校三址”,“年轻”的华阳路校区、长宁路校区也因此成为江五的新名片。“曾经的华阳校区200余名地段生,为追逐远方‘名校’的只有约20名,去年地段生源中除了两个出国的孩子,几乎没有流失。”江苏路第五小学校长孟水莲用一组对比数据道出了“江五”品牌在市民心中的分量。
依依和黛黛是一对姐妹,分别就读于“江五”两个校区不同年级,而她俩最喜欢的课居然一样——长宁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李碧云的《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办学之初,面临过规模大管理难、教师队伍和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师资流动正是解决方案之一,但也曾遭遇抵触。”孟水莲说,当时,李碧云和王晓芳两位老校区的上海市名师基地成员主动带头“流动”,学校也将新校区里肯钻研、专业能力出色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昭化校区教学,并对教师跨校区流动出台激励机制。“老师们逐渐明白‘被流动’其实是种肯定,现在每学年过后都会有骨干教师流动。”
师资打通了,课程、评价也得统一。“江五”昭化校区的科技课程比较出彩,原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现今的华阳路校区的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精良,各个校区课程互补后,如今学校每个学科都有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走校”则让各个校区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打开平板电脑,登录学校慕课系统,已经成为“江五”小学五年级学生詹雅茗的周末惯例。数学老师王晓芳的《数学有意思》,让数学变得有滋有味;英语老师周奕倩的《看电影学英语》总能让人不知不觉爱上英语,上线一周就收获了一万多次的点击率……到今年初,“江五”教师自主开设的慕课已达数十门,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就能享受课程。
在“江五”,“紫藤学园”是一种校园文化。全校学生分别归属“豆荚、藤蔓、花橞、翠叶”四个学园,每一个学园都有来自不同校区的学生,每个学生都需在日常学习中收集“紫藤体验章”。“通过活动,学生提高了综合素养,认识新的伙伴,收获更多成长中的乐趣。”孟水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