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谈教材增加古诗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小学资讯2018-06-04李天扬老师

 朱永新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陈力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刘希娅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2016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而来,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记者:在您看来,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陈力:现在有些学校和文化服务机构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作秀;一些国学课程,要么是教孩子们穿奇形怪状的衣服,要么是行跪拜礼。这些都是不对的。传统文化不都是好的,它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时,内容选择尤其重要。我们要学习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是能够和今天以及未来发展相结合的部分,而不是那些过时的、封建的、落后的内容。另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削弱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丰富壮大的。

 刘希娅: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注意把握两个规律,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一,要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过去学习传统文化曾有一种误导,好像参加穿汉服等活动,就是进行了国学教育。事实上,这些活动带给孩子们的只是比较肤浅的东西。此外,选取古文时,不可因编写教材的需要或编写者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过于片面的挑选和删减。要呈现给孩子们一个客观的世界,然后引导他们去辨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要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不区分年龄套用同一种方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背诵《三字经》等简单内容,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不能进行简单地灌输,而应当引导他们将个人生活经验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事、物进行互动。

  让孩子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内心?

  朱永新:多年来我一直在推动“新教育实验”,提出“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希望学校教育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而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