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都市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自1992年国务院将成都市确立为西部中心城市以来,成都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成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9.1%。首先,成都市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现阶段拥有银行60家,保险公司69家,证券期权公司57家,累计引进16家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众多投资者、融资者使金融市场日益活跃。保险公司可在产品设计上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商业银行可在贷款业务上提供丰富经验支持,为“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种金融产品的推行奠定了平台。其次,成都市金融机构闲置资金规模较大,2012年成都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4亿元,贷款余额为1.56亿元,存差达0.48亿元。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后盾发展“以房养老”。
三、我国“以房养老”制度推行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我国试行“以房养老”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金融机构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仅个别银行试行了该项业务。另一方面,这种创新的养老模式还没有被老人广泛了解和接受,市场反馈较为冷淡,参与的老人极少。20南京汤山留园开启国内“以房换养”模式,年逾60岁并拥有南京市60平方米以上房产的老人可将房产抵押公证后,终身免费入住老年公寓,去世后房产归老年公寓所有;2007年上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推出“以房自助养老”,65岁以上老人可将房屋出售给公积金中心获得售房款用于养老,再返租,但这两种模式都以失败告终。2011年中信银行总行作为国内首家商业银行推出“以房养老”按揭业务,成功签订合同数为0。成都尚未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仅有形式上的“以房养老”存在,即售房养老和租房养老。然而,依靠房屋收益作为
养老资金来源的老人比例极低。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老人中62%主要以退休金或社会保险支付的养老金为养老资金来源,14%主要依靠子女,24%依靠个人储蓄、股票、租金等收入。综上可见,分析我国“以房养老”推行艰难的原因在于:
(一)“以房养老”集聚高风险性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集聚了收益性和高风险性,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控制复杂风险的能力较低,风险管理水平较落后。
1.“以房养老”的老人预期寿命风险。承办“以房养老”的金融机构在老人去世之前需要持续、定期向老人支付一笔现金流,一方面,若老人实际寿命大于预期寿命,支付期限的延长会使金融机构无法创造收益甚至无法收回成本;另一方面,若老人实际寿命小于预期寿命,老人定期获得的现金流偏少,利益受损。因此,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使借贷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