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不仅要有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更要有自外于既得利益的政治担当。只有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者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怎么会有蕴藏于农村中的生产潜力的充分释放?如果害怕竞争拒绝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又怎能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正是看到这一点,约翰·奈斯比特才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感叹:“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当然,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善于解放思想。呼唤解放思想的勇气,激发大胆探索的豪情,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盲目蛮干。解放思想是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必然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指导思想,如果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谓“解放”就可能走向反面;解放思想,为的是解决中国问题,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所谓“解放”不过是头脑发热。我们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而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今天思想解放不可能是一声令下的活动,也不是靠等“指示”、等“批准”就能实现的。警惕解放思想“口号化”、“标签化”,不仅需要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而微的基层实践;不仅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甚至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从这个角度,解放思想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个人的勇气担当,也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35年后,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只要有利于”,既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也应成为锐意探索者的底气所在。
改革未竟全功,思想更待解放。涵养“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情怀,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不断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不仅有思想的真砥砺,更有社会的真进步、国家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