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性问题
农村党员队伍中,一是老党员思想“僵化”。部分农村党员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对深化改革缺乏信心,思想僵化,不能体现先进性。二是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弱化”,一部分农村党员不懂科技知识,没有致富门路,发挥不了模范作用。年青党员从事职业多样化,流动性大,导致整个农村党员队伍作用发挥弱化。三是青年农民入党热情“淡化”。农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自我价值实现形式多元化,加之一些基层党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不强,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淡化。
机关党员队伍中,一是部分党员公仆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服务态度不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党员在党性原则和市场经济、党员标准和现行政策面前产生了困惑,工作得过且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企业党员队伍中,一是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改制、关闭、停破产企业党建工作难度大,党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不能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二是情绪低落,思想消极。大部分企业党员没有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敢自亮身份,大多数下岗职工党员情绪低落,思想消极,对教育管理工作有抵触情绪。三是“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滞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建难度大,党员管理难。新的社会阶层身份难界定,发展程序不规范和发展滞后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原因分析
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又有现实因素的影响。
(一)历史原因造成党员年龄结构“失衡”
统计显示,全市“文革”前入党的党员有36867名,占38.5%,这部分党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存在“先天不足”。“文革”以后到1992年的16年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所放松,发展党员数量明显偏少,造成了党员年龄结构整体偏高,文化程度偏低。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一些党员政治信念动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诱发出的“拜金主义”,使个别党员是非观念模糊、道德观念混乱、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动摇。另外,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使部分青年不再把政治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