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全省31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
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当年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又过了4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近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
李保国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这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改变了模样,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