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法治便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五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五年的营商环境建设提出完善目标。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格局随着各国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劳动生产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化正在迅速发生重组。
审时度势,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外资的机会。如果外资不能根据新变化作出新调整,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立足;而对于中国而言,亟须提升招商引资能力,从传统的依靠要素引资,向提供更优良营商环境、市场环境转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吸引高端外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外开放新体制的构建已初具模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已公布,随之取消外资三法确立的逐案审批制管理体制,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减少限制性措施;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五中全会提出。
负面清单全面改革已有明确“时间表”。2018年起,中国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最初的两年里,改革第一步将在广东、福建、上海和天津等四大自贸区所在省市实行。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徐善长说:“接下来中国还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范围,将考虑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选择新的试点省份。”
此外,在服务业扩大开放上,中国已确定北京为首个综合试点城市,在科技、金融、文化教育、健康医疗、商务和旅游等领域试点11条开放措施。
白明说,在对外开放新体制之下,在日趋完善的营商环境中,外商投资将从聚焦“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市场”,跨向“中国智造”,将变得“更轻”“更高”和“更新”。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
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张建平说,中国未来的开放战略着眼互利共赢,将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国际组织提供更多必要的资金、人员、软件和硬件等公共产品供给。“这将有助于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