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全文(2)

诗句大全2018-10-09才子老师

背景: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赏析: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