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暴动。毛泽东即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星夜兼程赶回湖南,组织在湘鄂粤赣发动秋收起义。在起义军由江西向湖南平江、浏阳挺进之间,有感于秋收起义翻天覆地的意义,毛泽东提笔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赏析:
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直字,坚决明快!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毛泽东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