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
游斜川诗序阅读赏析: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开岁,指岁首。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读者正应感谢这曾丘,因为它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后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