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赏析(2)

诗句大全2018-10-09李一老师

简析
此诗前八句主要叙写张良的事迹,颂扬其智勇豪侠;后六句叹息世无黄石公而无人识得真才,以曲笔自抒抱负。全诗饱含对张良钦慕之情,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夹叙夹议,写得虎虎有势而又韵味深长。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背景
楚汉相争时,被誉为兴汉三杰之一,能够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是李白十分倾慕的大英雄。诗人访寻英雄遗迹到河南道泗州,经过下邳(在江苏邳州睢宁一带)圯桥时,在传说张良遇到老师黄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写下了《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这篇怀古感慨之辞。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赏析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