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之二
预则立,不预则废?
当塞满了各种素材、辞藻、技巧,预测了无数作文题的考生们冲向作文时,没预测到的是, “预测”竟成了真的——作文题。“要预测”还是“不要预测”?像周伯通左右互搏,难解难分?
审题一:预测是生活不可或缺而又生机勃勃的一部分。天气、分数、股票、老板脸色……每时每刻,无数场景在无数人的脑子里盘亘着,预测着。不管愿不愿意、自不自觉,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预测的世界里。真相虽只有一个,但又何妨?预测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一种生活常态,甚至一种难于言说的乐趣,平凡生活里的小确幸。农人预测多收了三五斗好为闺女扯上三尺红头绳,闲人预测路边棋局的输赢不管别人吹胡子瞪眼,政客预测下一届的大佬准备押出筹码。预测是人类好奇心的姐妹,带着不可遏止的冲动。别怪章鱼帝、大嘴贝利们风光八面,毕竟,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
写作导引:以不动声色或跌宕起伏的“预测”串联,呈现寻常生活里的情趣,或称颂圆融高妙的智慧,品味世间百态,感知人情冷暖,叩问人性,寄意未来。
审题二:预测是认识自己、探索世界的永恒努力。从远古站立起来的人类,面对巨大如黑洞般的世界、诡异而不可知的命运,充满敬畏又不甘任人宰割,从天象、龟甲、各种神秘咒语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预测,“认识自己、探索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永恒的生命冲动。“预测”是前方照射过来的光芒,伟大的预测引领着伟大的行动。上下五千年筚路蓝缕,多少曾被认为是“妄言”甚至“异端”的预测一一印证,人类一点点从自然王国走进必然王国。虽然人性之幽微、世界之复杂远超想象,在无法预测的“癌症”“地震”面前,人类还是无助的羔羊,但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慷慨悲歌,高扬人文旗帜,传承文明薪火,终将无愧“万物灵长、宇宙精华”。
写作导引:探索预测与积累、努力或发展的关系。或以故事新编的方式重现哥白尼式、哥伦布式的经典,或以场景串联人类的伟大预测;或选取时代与生活中的名人或凡人,着力表现“预测”蕴含的敏锐、智慧和勇气,把握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和规律。
审题三:丢下预测,在无限可能中创造生命的精彩。地球是圆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谁能预测撞上树桩的第二只倒霉的兔子?人类一预测,上帝就发笑。预测往往徒劳且愚蠢。过于相信预测,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过于迷恋预测,常会耽于幻想,疏于行动,在守株待兔中让脚下的土地渐渐荒芜。既然世界无限广阔,既然每个人手里攥着的是一张单程车票,与其在各种预测中患得患失,畏葸不前,索性像乔布斯所言,“要有勇气听从内心和直觉的召唤。”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元气淋漓、勇往无前地闯荡出一片天地。
写作导引:用不同人对某现象或人的预测,或以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对象的预测,表现对思维与价值观、传统与现代的反思(如韩寒“红灯照我前程”式的学渣逆袭);或对比不同人的表现(预测与不预测)和结果,表达立场。
审题四:“要预测”与“不要预测”是发展的左右手。世界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人类的魅力在于他永不停止的预测。对预测的坚持与拒斥,恰如左手和右手、白天和黑夜、天使和魔鬼,且常常互相转化,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构成世界奇妙而伟大的平衡。它们往往又相得益彰,携手前行,引领时代螺旋上升。要预测的是——刚起于青萍之末的风、下一个风口,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等人得风气之先。不需预测的是——一己之悲欢、暂时之得失和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莫问前程,但问耕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分辨这两者。”(李开复)
写作导引:分别从两方面写,在相互映照中寻找辩证关系;选择生活中的故事,或演绎成寓言故事,乃至安排两者对话,譬如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在语词的交锋中尽显人性和思辨的光辉。
后记:清晨,在霖霖雨声中醒来,一面想,气象台的预测总算对了,一面又忐忑地预测这篇点评的命运。是博得鲜花数朵,还是赢得板砖三五块?咳咳,算了,不预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