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理顺了,学起来才有劲
大学生转专业,为何“门槛”重重?有人说,这是担心学生盲目转专业,一窝蜂涌入“热门专业”,也不利于一些“冷门”的基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而华东理工大学认为,只要学校开动脑筋,贯彻“人才培养至上”的理念,给学生充分选择专业的机会,并不会给学校增加额外的负担。反而,内在的“气”理顺了,学生学起来更有劲,教学授课才真正能有效果。
采访中,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2010年自由交换专业的试点开始时,网络平台使用说明发放给新生后,有400多人报名。但是在新生开学入学周里,经过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少想换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前景广阔,打消了换专业的念头。取舍之间,实际参与专业交换的学生为45人,最后成功交换专业的人数为11人,约占有意愿进行专业交换人数的25%。而同时,所有新生都接受了一次专业思想教育。
不仅新生入学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华东理工大学在招生工作中就充分为学生考虑,比如针对理科考生被调剂到法学、旅游管理等文理兼收专业的情况,学校额外增加“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具有优势学科支撑的理工科专业招生数量,逐一通知符合条件的考生,无条件进行专业调整,充分优化了考生的专业选择,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科专业的科学布局。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第二次双向选择专业的机会。进入大三阶段学习时,还会提供第三次转换专业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机械、化工、信息、人文社科等学科大类内部调整专业。通过提供多次机会转换专业,让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匹配起来,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为良好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生为本,提高办学质量
放宽学生转换专业的“门槛”,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调整专业,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事实上也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告诉记者,学生调换专业时的流动情况也是学校确定下年度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专业转出学生较多,说明该专业缺乏吸引力,学校会考虑在下年度减小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督促有关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及时转型。”